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淮北市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助力我们顶住了三年疫情冲击、土地市场下行和日渐严峻的收支矛盾等重重困难,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转变观念,以思想“破冰”引领零基预算改革突围
2022年改革伊始,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财政部门深刻领会全省零基预算改革精神和要求,拟定具体改革方案,启动我市零基预算改革。同年,汪华东市长主持召开全市项目谋划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专题会,凝聚思想共识,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把零基预算改革推向深入。2024年,市政府召开零基预算改革工作汇报会,市直相关部门齐聚一堂,围绕零基预算改革主题,集思广益,谋实举措,为全市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指明方向、理清思路。三年来,市政府连续每年召开零基预算改革暨预算编制工作会议,布置改革任务,通过破基数、促统筹、保重点、提绩效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整合财政资金,推动部门工作协同,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更加完善,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完善政策,以制度体系建设为框架保障改革顺利推行
2022年,出台《淮北市零基预算改革实施细则》,并配套印发4个工作指南,建立了“1+4”零基预算改革制度体系。加强预算资金管理,制定《市级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办理流程,硬化预算约束,保障财政资金安全。2024年,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对部门一般性支出预算实行总额控制,组织预算单位围绕重点保障支出预算编制、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等开展培训,提高对零基预算改革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切实按照“统筹整合、保障重点、协同高效、成本绩效、财会监督”的要求做好预算编制。随着零基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管理更加规范科学,财政待分资金规模连续两年分别压缩45%和18.5%;项目清理整合成效明显,2025年市本级预算编制申报项目数878个,较上年减少237个,压缩比例21.2%。
三、凝心聚力,以过紧日子为着力点推动改革落地落细
连续4年印发坚持过紧日子相关文件,细化“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压减举措。2024年,市委、市政府顶格推动,出台《淮北市进一步厉行节约习惯过紧日子的若干举措》,结合我市财政预算管理实际,制定20条具体举措,突出“保重点、控一般、提绩效、压责任”,进一步强化全市各级坚持过紧日子的意识,严格过紧日子政策执行。2022-2024年,累计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6.7亿元。2025年,部门一般性支出项目预算压减20%,腾出资金全部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我市各级部门结合改革要求,相继制定了部门规范管理制度,推进过紧日子落到实处。如: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建立楼长制,制作值班表,每月由一个科室负责检查大楼水电等;市投资促进中心加强公务接待管理,驻外分中心通过小程序打卡,实行三审制。
四、分类审核,以优化标准为抓手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明确财政保障排序。严格按照优先保障“三保”和债务还本付息、重点政策保障项目、部门必须开展的一般事业发展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顺序安排预算,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规范基本支出标准,印发《淮北市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编制方案》,规范人员经费编制标准;设定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单项标准。完善项目库管理,坚持“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对项目进行分类、排序和评审,确保纳入预算的项目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统一项目储备设置,细化项目分类,“其他运转类”下设置三个“一级项目储备”,同时一个“一级项目储备”下只能申报一个“二级项目储备”,避免出现项目碎片化、科室化现象。强化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将事前绩效评估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项目预算绩效源头管理,逐步完善预算编制与绩效挂钩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
五、精准施策,以重塑产业政策为重点推动改革协同发力
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以来,市财政局会同发改、科技、工信等政策主管部门,对我市各类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优化整合形成《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并每年根据国家、省政策调整情况和我市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清单(2024修订版)》,包含市本级对现代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商贸流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和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涉及农业农村、发改、工信、科技、文旅、国资等10个部门。我市各类企业可方便快捷了解统一规范的产业扶持政策,完成企业与政策精准匹配,各政策主管部门通过“免申即享”平台完成奖补项目的申报、审核、比对、资金拨付等兑现流程,实现产业政策资金“免申报、零跑腿、快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