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安徽晒出“十四五”工业经济“成绩单”
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安徽省“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时间:11月12日(周三)上午9:30
地点:省行政中心
主持人章蓉生(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继续举行“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先生,他将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情况,一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程英春先生、副厅长施力先生、副厅长蒋晨捷先生、副厅长戴琳琳女士,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冯克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安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干字当头挑大梁,创先争优往前赶,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呈现位势向上、结构向优、质效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升级,我省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说明一下,下面发布的“十四五”以来的数据,未明确具体时间的,跨度为2020年底到2024年底)。
一、位势向上。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建立完善工作推进、监测调度、常态化服务3项工作机制,精准施策解难题、增动能、聚合力,促进工业经济展现出“往前赶”的强大韧性与活力,特点可以用“快、进、升”来概括。
“快”是指增速较快,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领跑长三角和中部。
“进”是指总量进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42万亿元;规上工业营收由3.8万亿元增加到5.5万亿元,从全国第12提升到第6位,居中西部首位。
“升”是指贡献提升,“十四五”以来,工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均保持在30%以上,2024年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至41.9%,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46.4%,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和“火车头”作用愈发凸显。
二、结构向优。我们持续深化“双招双引”,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的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水平,聚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促进制造业走上了“强筋壮骨、攀高向强”的结构优化快车道。“十四五”以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40.3%提高到43.6%、占比居全国第3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12.2%提高到16.1%,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8%,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6.2%、创“十四五”以来新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33.5%提高到42.4%,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
三、质效向好。我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智能绿色转型,探索“亩均论英雄”改革安徽路径,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第7提升至第6位。
加力向“高”攀登。企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拥有200多家“国字号”创新平台,目前全省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覆盖率达九成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员工人均创造营收由146.8万元提升至187.2万元,亩均营收、亩均税收分别增长超30%、近40%。
加速向“智”发力。“十四五”以来,我省制造业“智改数转”全面提速增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长到目前的2.33万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由全国第15提升至目前的第5位;培育了一批带动产业链式转型的全球“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和5G工厂,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加快向“绿”而行。到2024年底,规上工业以年均3.8%的能耗增长支撑了7.9%的增加值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比全国多降4个百分点。
四、产业向新。我们坚持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一链一策”促进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制造强省建设的“产业脊梁”更加坚挺。“十四五”以来,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分别增长了2倍和15倍,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1.2万亿、跃居全国第6位,其中高端装备营收占比近五成,工业车辆产销量、国产六轴机器人出货量均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连跨两个千亿台阶、2024年突破5000亿元,全省DRAM动态存储器芯片产量全球第4、全国第1,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晶圆代工市场占有率全球第1;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3位。
同时,安徽制造品牌“出圈”和实力“出海”呈现出强劲势头,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15%的家电、20%的光伏组件、30%的光伏逆变器和工业车辆都是“安徽造”;“十四五”以来,机电产品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由59%提升至70.4%;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71.9%。
五、企业向强。我们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建立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生态加快形成。
优质企业梯度成长。“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企业数由1.8万户增加到近2.5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0.85万户增加到2.3万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818户增加到7221户,均增长约2倍,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户、居全国第8位,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营收超十亿元企业由454户增加到775户,超百亿元企业由36户增加到61户,超千亿元企业由4户增加到6户。
优质项目加快落地。2022—2024年,全省招引项目连续3年突破1万个,其中50亿元以上新开工制造业项目累计129个;“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优质服务企业有感。创新打造具有安徽标识度的“益企赋能”服务品牌,建成“1+16+X”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即1个省枢纽平台、16个市级综合窗口服务平台、X个入驻平台网络的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转型难等共性问题,以为企服务的“精准度”激活企业成长的“加速度”。我们打好“贷、投、板”组合拳,以“金融活水”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目前全省186户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超过半数都是“专精特新”企业。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其他负责同志将很愿意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十四五”期间,安徽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请问安徽省在工业稳增长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打法?
冯克金:谢谢您的提问。工业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打造“三地一区”的主阵地。“十四五”以来,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创新组织实施助企解难、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向上向好。
一是实施助企解难行动。我们紧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卡点”“堵点”,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包保服务企业机制,分层分级开展百亿、十亿和亿元以上企业帮扶,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包保服务“全覆盖”,近3年累计解决问题超2万个,形成了以真招实招助企稳企的强大合力。
二是实施要素对接行动。我们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市场开拓难问题,创新组织开展产业链供需和要素对接“百场万企”活动,帮助企业拓市场、稳配套,近3年累计分层次分行业举办2593场,惠及企业6.8万户次,促成签约金额4416亿元。
三是实施动能培育行动。我们强化内培外引,按年度编制实施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省市县协同做好企业升规纳统政策服务,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十四五”以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万户,全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盘更加厚实。
四是实施政策落地行动。我们围绕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组织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政策落地咨询服务全覆盖行动,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项目资金,以“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方式推动省级支持制造强省、中小企业等专项资金直达企业,这些“真金白银”让“真抓实干”的企业感受到了“真心实意”。
五是实施提质增效行动。我们制定实施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若干措施,持续打好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推动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提升等提质“组合拳”,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成本,切实让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火车头”作用,持续深化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全省经济“往前赶”提供坚实支撑。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请问,“十四五”以来,安徽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蒋晨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聚焦国家所需、安徽所能,围绕落实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三个全覆盖”(即到2027年,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5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机构全覆盖、10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成果全覆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研发攻关—中试验证—推广应用”的产业科技创新全链条,2024年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位。
我们聚焦产业所需,搭建了一批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成功创建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通用机械基础件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数量居全国第3位;采取“公司+联盟”模式组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9家,争创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9个、制造业中试平台10个,成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我们突出企业主体,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全国较早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机制,以“公开发榜→企业揭榜→专家评榜”方式择优选择企业作为攻关主体,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攻关。目前全省已有549家企业成功揭榜421项攻关任务,其中161项顺利结题,33项打破国外垄断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流航源公司攻关突破的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点燃”了国产大飞机“心脏”,华升泵业研发的环管轴流泵、马钢研发的“高性能重型热轧H型钢”等一批攻关成果成为“叫得响”“走得远”的硬核产品。
我们坚持应用导向,打造了一批工业精品。创新实施“追求卓越品质 打造工业精品矩阵”行动,构建创新性产品迭代升级政策体系,打造了“省级新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梯次进阶的精品矩阵,促进“科技之花”结出了“制造硕果”。“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育省级新产品3100个、“三首”产品1749个、安徽工业精品477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30个,其中47个“三首”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以来,“三首”产品已经累计新增销售收入突破900亿元,既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又实现了经济效益。谢谢。

新华社记者: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请问“十四五”期间,安徽工信系统在产业培育上有哪些做法及成效?
冯克金: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谋育”一体发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产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的步伐加快。我们抓产业的实践中,有三个关键词很重要。
第一个关键词是“一链一策”。我们坚持以前瞻性思维、全球化视野、专业化理念,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和系统谋划,“一链一策”梳理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企业链、要素链,先后制定出台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智能家电(居)、人形机器人、工业级无人机、生物制造、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等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一批新产业新赛道加速生根发芽、拔节壮大。比如,生物制造形成了生物食品、生物制药、生物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级无人机具备从发动机、螺旋桨、航电及飞控系统到整机全产业链制造能力,智能机器人实现了“大脑”“小脑”“肢体”的链式协同布局。
第二个关键词是“双招双引”。我们充分发挥高端装备、智能家居、新材料等省十大新兴产业专班作用,积极推行链式招商、场景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等招引新模式,精准招引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人才团队。我们坚持以会为媒、以会引资,打造世界制造业大会高端平台,近5届大会累计签约项目3310个、总投资额突破2万亿元,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80%
第三个关键词是“集群集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链根植性。我们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以“龙头+配套+基地”模式促进链群融合,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一县一策”打造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62家,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3个、居全国第6位,长丰“车”、太湖“膜”、潜山“刷”、濉溪“铝”等一批“皖”字号产业地标和集群品牌声名远播。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点(增长点)—链(产业链)—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一体发力,加快构建链群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聚力打造更多具有安徽特色的产业地标。谢谢。

安徽日报记者:刚刚发布人提到,“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制造业含“智”量显著提升。请问安徽省如何有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程英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构建完善工作推进、示范推广、服务支撑体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转型“安徽模式”,我省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合肥、芜湖、马鞍山先后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一是构建工作推进体系。我们强化政策引领的整体性、协同性,先后制定实施了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等,推动建立了省市两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近3年省级累计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资金37亿元、拉动企业投资1830亿元。同时,我们扎实推进监测评估工作,全省企业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估工作完成率100%,成为全国唯一全覆盖的省份。
二是构建示范推广体系。我们坚持“点线面”协同推进,一体推进“龙头链动”“样板带动”“区域联动”,促进数字化转型实现从标杆引领向规模推广转变、从点上改造向链式升级转变。“点”上打造省级中小企业典型示范项目259个;“线”上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典型示范项目121个,带动3100多户上下游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面”上引导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式改造,打造“一区一业一样板”71个。9个案例入选工信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居全国第4位。
三是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我们注重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累计建成5G基站17.8万个、居全国第一方阵;创建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5家、居全国第2位,分行业动态培育服务商261家;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累计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特色专业型平台22个,均居全国第5位;实施“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69.3%、居全国第2位。我们还加强宣传推广和转型培训,《皖美工赋》《数字化转型安徽时刻》等大型融媒体节目品牌全网传播量突破2亿次,全省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实现全覆盖。很多企业都讲,在安徽搞数字化转型,既很“实惠”、还很“方便”。谢谢。

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绿色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请问安徽省如何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体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聚焦源头减量调结构。先后制定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意见、工业能效提升计划等,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2024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至26%,较“十三五”末下降了5.1个百分点。同时,以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氢能、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发展,也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聚焦过程控制强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案,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十四五”以来,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工业园区3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均居全国前6位,绿色制造标杆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我们打造了海螺集团、安徽百世佳、山鹰国际、天助纺织等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不仅实现综合能耗的显著下降,而且提升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是聚焦末端治理促循环。我们着力构建规范化的废弃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连续13年举办工业领域节能环保“四新”推介会,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累计创建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企业50家、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示范企业80家,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9位,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谢谢!

国际商报记者: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请问安徽省在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程英春:谢谢您的提问。专精特新既是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也是工信系统闪亮的“工作品牌”。“十四五”以来,我们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打出了一套准度高、效果好的“组合拳”。
一是政策赋能的力度更大。我们坚持梯次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先后出台了《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方案》《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省市县协同构建了“选种、育苗、培优”的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撑体系,聚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与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为骨干的优质企业梯队。特别是我们构建了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推动专精特新之路越走越宽,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加速壮大。
二是创新赋能的准度更高。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我们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对研发投入大、研发强度高的7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研发费用补助,为207家企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8.2亿元,助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产业链锻长补短的“主攻手”、供应链配套协同的“生力军”。视涯显示、欣奕华、佳力奇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项目攻关,在硅基OLED器件、光刻胶、航空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三是金融赋能的链条更全。我们一体化构建信贷、基金、挂牌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力推广“专精特新贷”,连续5年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专精特新贷款余额增长了2.5倍、平均年化贷款利率下降了33%;大力支持“专精特新投”,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580个、完成投资184亿元,先后有20家企业获基金投资后成功上市;大力扩容“专精特新板”,省专精特新专板新增入板企业527户,其中有14家在新三板挂牌、3家企业进入上市审批程序。谢谢。

市场星报记者: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治理和服务。请问在“十四五”期间,安徽工信系统在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行业治理、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戴琳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谢谢您的提问。有效的治理和服务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行业治理和服务的质效,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加强统筹引导。我们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先后出台实施“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实施方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统筹和政策支撑体系。我们加强重点领域工业产品监测预警,严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违规新增产能,依法依规退出落后产能;注重强化行业自律,引导企业理性参与市场竞争,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二是强化法治护航。我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连续6年组织“工信法治宣传月活动”,连续3年开展“送法进园区进企业”活动,组织各类培训160多场、培训企业超万家,推动企业依法治企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我们还严格执行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行业规划实施定期评估、产业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等规定,推动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更有效能。
三是构建服务体系。我们立足“企业娘家人”角色定位,精心打造“益企赋能”服务品牌,政策入企、产需对接、金融惠企等十大赋能行动成效明显;迭代升级“益企服务云”平台功能,率先与国家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互联互通,开展服务活动近万场次;建立完善与工业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高质高效办理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咨询服务,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我们大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我省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线索化解率连续3年居全国前列。
四是筑牢根本保证。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行业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大力实施干部能力作风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化视野、前瞻性思维、专业化素养、争一流精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改作风、强担当、抓落实,更好地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产业生态,构建更加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行业治理和服务格局,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章蓉生:“十四五”期间,安徽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工业经济呈现了向上、向优、向好、向新、向强的发展态势,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请各新闻媒体深入挖掘,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立体丰富的宣传,充分展示安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丰硕成果。如果大家还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省政府新闻办、省工信厅联系。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2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