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银担"协同创新 "贷"动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多措并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9月末,全市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29.39亿元,同比增长8.2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62.57亿元,同比增幅达20.6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全面提升。
一、创新信贷产品,激发产业活力。聚焦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需求,推动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深度融合,创新推出“兴农e贷”“强村贷”“活体贷”等十余款定制化信贷产品,精准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融资需求。政策实施以来,特色产业融资覆盖面显著扩大,有力助推花生、生姜、艾草等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二、强化担保增信,缓解融资难题。综合运用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财政支持方式,提升担保服务能力,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获得风险补偿金543.97万元、担保费补贴360.74万元。9月末辖内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余额9.07亿元,省农业担保公司在淮担保余额4.41亿元,切实发挥政策性担保“稳定器”作用。
三、优化金融服务,护航秋粮稳产。围绕秋粮生产收购关键环节,组织开展“粮食收购贷”专项培训,提升金融服务团队专业能力。通过“送贷上门”活动走访粮食贸易企业及生产农户,建立“需求摸排—方案定制—跟踪服务”全流程机制,为秋粮收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保障。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20号
